<tt id="m0uk4"></tt>
  • 
    
    1. 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經驗與反思
      2013-10-31   作者:林毅夫  來源: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字號

       

        ■我們應該繼續深化市場改革來改善價格信號的準確性,這樣才能比較好地利用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而利用比較優勢的前提是一個開放的經濟,為此我們必須深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如果維持年均7.3%的經濟增長,到2020 年我國的人均收入可以達到12700美元。也就是說,在本屆政府領導下我國應該可以從低收入變成中等收入,進入高收入。高收入國家是一個門檻,如果我國也加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全世界高收入國家人口可以翻一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中國改革開放33年,用西方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道路,卻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理論的適用性決定于條件。在西方適用的理論,不見得適用于我們。重要的不是說我們的理論能不能被接受,而是這個理論能不能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幫助我們改造世界。我們必須將中國社會科學本土化,這樣中國的知識分子才能夠真正為國家的現代化發展作貢獻,才能夠避免好心干錯事。

        我希望從中國經濟改革經驗的探討中反思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于中國經濟改革,大家生活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切身感受到它的成就。從1979年到2012年,連續33年的時間,我國年均經濟增長達到9.8% ,這樣的高速發展態勢在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并且,這是發生在經濟轉型期,在一個底子薄、人口眾多、制度不完善的狀況之下,這無疑是個奇跡。這樣的成績,事先誰都沒有想到。

        下面,我從中國改革開放33年所取得的成績和出現的問題來進行一些反思。

        新理論通常來自于對現象背后原因的分析,這個現象會是新的現象,這個現象也可以是過去的現象,但過去的理論解釋不了,才提出一個新的理論進行解釋。中國改革開放33年,用西方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道路,卻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為什么有這樣的成績?還出現了哪些問題?我想分析回答五個相關的問題,反思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學科發展道路。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能夠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取得這么高速的增長?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撐?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在1979 年之前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即使是付出幾代人的努力。追求中國的現代化,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不是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從鴉片戰爭以后,我們就一直在苦苦追求國家現代化。

        第三個問題,中國發展這么快是因為轉型帶來的好處,但為什么其他轉型國家,并沒有出現像中國這樣有代表性的案例?

        第四個問題,中國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反對漸進雙軌制改革的事情,為什么會出現?怎么理解?

        最后一個問題,理論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也幫助我們改造世界。如何尋找未來發展的方向?怎么樣實現未來的發展?

        中國經濟改革為什么成功

        從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我國并沒有遵從華盛頓共識,完全推行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道路,而是政府只擔負平衡預算,維持社會經濟穩定。中國推行的是一種漸進式、雙軌制的改革開放,對沒有效率的大型國有企業既沒有私有化,而且還繼續給予保護。但對于一些新的產業布局放開準入,按照市場的原則運行。

        中國當時選擇的道路,在改革開放初期被認為是一條不正確的道路。改革開放初期,國際學術界新自由主義盛行,認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或者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好是由于政府干預造成太多的扭曲,比如國有化、價格非市場化等。

        中國從1979 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并沒有遵從華盛頓共識,完全推行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道路,而是政府只擔負平衡預算,維持社會經濟穩定。中國推行的是一種漸進式、雙軌制的改革開放,對沒有效率的大型國有企業既沒有私有化,而且還繼續給予保護。但對于一些新的產業布局放開準入,按照市場的原則運行。

        當時經濟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計劃經濟不如市場經濟。所以,計劃經濟國家或者是政府干預過多的國家,為了改革,必須像華盛頓共識所講的要按照市場經濟去運行的基本制度安排,并且是一次性到位。

        中國推行雙軌制改革被時下證明是最糟的方式,也有現實論點。比如說,如果要實行漸進的雙軌制度安排,一定會造成尋租,造成收入分配腐敗。確實,中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那些反對雙軌制改革的人所談的問題都存在。

        但關鍵是現在看來,那些推行休克療法的國家,我們存在的問題他們也普遍存在。但我們有的成績,這些國家卻沒有,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實現了33年的穩定和快速發展。那些推行休克療法的國家,在經濟上推行休克療法以后,經濟出現停滯,甚至崩潰。

        針對中國這三十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國外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道理很簡單,因為中國有太多的農業人口、農村剩余勞動力,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產業部門,可以帶動經濟快速發展。關鍵的問題是,其他國家包括中亞或者非洲的很多國家,這些國家的絕大多數人口也是農業人口,也有很多剩余勞動力,他們在上世紀80 年代、90 年代開始改革轉型中,按照華盛頓共識那樣全面推行市場化改革,但并沒有取得中國這樣快速發展的成就。

        所以,我們自己需要從理論上進行總結。理論的目的是什么?理論不是一個邏輯的東西,理論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幫助我們改造世界的,讓我們清醒地認識所觀察到的現象本質,它為什么有那么多問題以及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本質是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勞動生產率水平能不斷提高背后的機制和決定因素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產業的不斷升級。技術的創新讓現有的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提高,產業升級讓現有的勞動力資源配置到附加價值比較高的新產業中去,這是決定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的一個必要的、根本的因素。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出現快速發展,我主張用亞當·斯密的方法來研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已經用標題把方法論全部寫上去了。他的標題是“對國民財富的本質和決定因素的研究”。想了解中國為什么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能夠快速發展,就應該知道這個快速增長的本質是什么?我認為是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為什么能不斷的提高?它的機制又是什么,決定因素又是什么呢?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產業的不斷升級。技術的創新讓現有的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提高,產業升級讓現有的勞動力資源配置到附加值比較高的新產業中去,這是決定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的一個必要的、根本的因素。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如果經濟要持續增長,必須要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但是,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有一個很大的差別是,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以后,他們一直處于全世界收入水平最高的一個群體,其勞動生產率水平在全世界最高就代表他們的技術水平、產業水平處于全世界的前列。因此,要技術創新也就必須自己發明,產業升級也必須自己發明新的產業?傊,對發達國家來講創新就是發明。

        眾所周知,任何發明和發現需要大量的資本,而且成功的概率非常小。發達國家從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中葉到現在的年均收入增長率達到兩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提高水平大約是兩個百分點。加上人口增長不到一個百分點,可以說,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一百多年的時間,發達國家的發展績效相當穩定,平均起來每年3%的增長。

        而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同樣需要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但是發展中國家勞動生產率跟發達國家相比處于較低水平,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現在擁有的技術比發達國家低,產業附加值比發達國家的低。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創新有兩種來源,一是自己發明新技術、新產業;二是用模仿的方式引進現有的技術和產業。只要引進的技術比現在的技術好,就是創新,只要引進的產業,即便是已經成熟的產業,只要它的附加價值比現有的本國產業附加價值高,那么就是產業升級。

        那到底是自己發明技術、產業好,還是采取引進方式好?從經濟角度分析,這是成本和效益的關系。一種方式是自己發明創造,不僅成本高,風險也很大。另外一種方式是引進技術,成本低廉。因為很多技術已經過了專利期限,可以不用付錢直接使用。而且,這些產業和技術都已經證明是成熟的、有效的、市場有需求的。發展中國家如果用后一種方式,其經濟增長率應該比發達國家高。這個可能性在經濟學上叫做后來者優勢,或者叫做后發優勢。

        后發優勢在1979年后顯現,主要是因為發展道路的選擇

        1952年到1979年期間我國的經濟增長績效很差,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沒得到改善,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確定的發展目標,即在1952年、1953年提出追求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十年超英、十五年趕美”。當時發達國家主導的占有優勢的產業,并不符合我國實情,不具備比較優勢。資本密集的產業最重要的成本是資金成本,而我們資金短缺,資金價格高,在開放的市場中沒有競爭力,造成產業和經濟發展效率非常低,使得我們跟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根據統計資料,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有十三個經濟體懂得用這種后發優勢來加速本國經濟的增長,取得的平均每年經濟增長率達到7%或者是更高。后發優勢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率比發達國家高一倍甚至是兩倍,而且持續25年或者更長時間。

        中國是從1979年以后成為這十三個經濟體當中一個。回答中國為什么能夠取得經濟高速發展原因,道理很簡單,就是充分利用了后發優勢。但是,我們這種后發優勢早已存在一個世紀或者是更長時間,為什么一直到1979年以后,我們才開始從后發優勢當中獲取經濟快速增長的動力呢?

        我想,主要原因和我們發展的道路有關。1949年之前,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社會不穩定,經濟發展也不穩定。1949年以后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1949年—1952年戰后的恢復,開始接觸現代化建設。當時有穩定的環境,但是為什么1952年到1979年經濟增長的績效很差,人民的生活水平沒得到明顯改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確定的發展目標,在1952年、1953年提出追求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十年超英、十五年趕美。也就是說,在十年的時間里我們勞動生產率要超過英國,十五年以后我們勞動生產率要趕上美國。勞動生產率要趕上英國和美國,就必須擁有當時英美所擁有的產業。當時美英擁有的產業是全世界最先進的產業,還有專利保護。況且,那些產業都是他們國家現代化的根基,有很多跟他們國防安全有關的資本密集的大型重工業,在那種條件下根本不會給你。要發展,就必須靠自己發明,但自己發明不僅成本很高,還放棄了后發優勢。更重要的是,這些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的,當時我國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社會,資金資本非常短缺。

        因此,當時發達國家主導的占有優勢的產業,并不符合我們國家實情,不具備比較優勢。資本密集的產業最重要的成本是資金的成本,鑒于我們資金短缺,資金成本價格高,使得整個成本要比發達國家高,在開放的市場中沒有競爭力。企業沒有自生能力,必須用政府的保護和補貼才能生存下來。但是保護和補貼帶來的必然是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和過度扭曲,有了干預和扭曲以后,就喪失了比較優勢,且扭曲會造成各種惡果,造成產業和經濟發展效率非常低。因此,這使我們跟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也越來越大。1979年改革開放后,我們開始發展那些勞動生產密集的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的產業。帶來的最終結果是,這些產業發展非?欤瑤砹撕蟀l優勢的33年時間。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解讀中央組織部出臺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兼職任職新規 2013-10-31
      · 詳解國企改革新時代淘金路線圖 2013-10-31
      · 國企改革敢不敢觸碰利益團體的紅線? 2013-10-31
      · 國資委:國企改革方案爭取三中全會后出臺 2013-10-31
      · 金融改革最有可能先從體系重構突破 2013-10-3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于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_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一级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_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tt id="m0uk4"></tt>
    2. 
      
      1.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中文 | 亚洲妇女性爱视频在线 | 中文在线精品综合 | 中文字幕国产日韩欧美 | 久久―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