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到9月20日,為期一個月的“莆田油畫新秀薈展”在上海展出,20位來自福建莆田的油畫家創作的67幅油畫吸引了眾多民眾和媒體的目光。作為全球最大的商業油畫產地之一,這是莆田油畫首次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展出,莆田正謀求把油畫產業由大做強。
福建省莆田市的國際油畫城里,街旁林立的店鋪中,一塊招牌惹人注目:招牌中間是顆紅星,兩旁分別寫著店名“藝新繪峰”,紅星下面的“1977”,向外界暗示著店鋪老板出生的年代。
店鋪里各色風格的油畫掛在四邊墻上;一張桌子旁,兩位工作人員正在網上和客戶洽談著業務;老板陳志峰則在里間專心畫著油畫。
“我想畫一幅表現我童年時姐弟情感的畫,那時候大家都窮,有什么好東西我姐姐都會讓著我。”陳志峰說,他喜歡用油畫去表現情感,也是油畫改變了他的一生。
陳志峰從小學習不好,卻對畫畫充滿興趣。“家里的連環畫我全都臨摹過,什么西游記、關公都畫遍了。”油畫在中國是個舶來品,莆田人開始畫油畫則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了。1991年,15歲的陳志峰在莆田拜師學習油畫,還會遭到很多誤解。“那時大家對油畫還不了解,周圍的人還以為我去做油漆工,老是弄得一身都是涂料。”
后來陳志峰又輾轉廈門學藝。在他學藝的幾年中,因為外貿市場的強大需求,精明的莆田人瞅準商機,從事油畫行業的人已經越來越多。當時的莆田商業畫基本上都是家庭作坊式,接的訂單多是名家作品臨摹、田園風景、人物肖像等廉價商品畫。
21歲時,陳志峰也加入到莆田日益壯大的油畫商業畫隊伍中。“我們的商業畫量大價廉,那時候出口的生意很好做。很多年輕人都在拜師學畫畫,我也就決定也加入這個行業。”陳志峰說。
商業的大潮洶涌而來,莆田的油畫產業發展十分迅猛,年產值達到15億元以上,占全球油畫產量的30%,成為中國三大油畫產地之一。而從從業人員來說,莆田籍的油畫畫家、畫師則達到2萬多人,是中國油畫產業最為龐大的人群。和產業大勢一樣,憑著幾年學畫的功底,陳志峰的商業畫生意很快就上了軌道。他的畫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地,每個月的營業額都能達到幾十萬元。
不過這種民間自發形成的產業有個很大的缺陷,因為缺少規劃導致布局分散、產業層次偏低,莆田的油畫作坊遍布全市各地、產品類型化,上門來的客戶往往各個擊破,把價格壓得很低。不少莆田畫師為了能夠提高油畫售價,便離開莆田,前往上海、廣東、廈門等客戶資源更好的地方。2008年以來,莆田的商業油畫業更是面臨困境:受經濟形勢影響,國際訂單量急速減少。雖然2009年以來國內市場的油畫需求逐漸增多,但陳志峰一個月的營業額相比以前,還是減少了一半左右。
莆田的油畫產業亟需提振,由大變強。“這些年下來,我們發現還是得兩條腿走路。我們不光要有商業畫,今后原創畫也要做起來,把產業檔次提升上去。”陳志峰說。
當然,思考莆田油畫產業發展問題的,絕對不止陳志峰一個人。政府、行業協會、商家大家都在想莆田油畫產業的升級問題。
2012年底,在古韻悠長的千年古剎南山廣化寺旁,一期總投資約5000萬元的莆田國際油畫城正式建成使用。“原來莆田的油畫企業太分散,我們想建立一個油畫城把大家聚集起來。這樣產生的集聚效應,一方面能減少成本、方便產業配套的發展;同時也給外地客商帶來方便。”
莆田國際油畫城管委會負責人杜子雄說。
杜子雄介紹,莆田油畫城分二期建設,除一期打造119家油畫專業門店外;二期計劃投資2億元,新增店鋪1000坎。“力爭在5年內把我們的油畫城打造成集油畫原料集散、創作、銷售、展覽為主,兼顧旅游、娛樂、文化傳播等服務的國際油畫藝術中心。形成年產值20億元的專業市場、國家級示范基地。”
陳志峰很快在油畫城租了店面,而且他發現不少曾經外流的莆田畫家、畫師也回到油畫城里。除了集聚效應和優惠的進駐條件,政府還搭建免費的油畫網絡展銷平臺、組織園區企業赴外地展覽,這吸引了許多有更大抱負的從業者。“像這次的‘莆田油畫新秀薈展’,我們除了展覽之外還會由嘉德拍賣行舉辦拍賣會。在上海展出完后,我們還要在北京辦展。”
杜子雄說。
“油畫的產業鏈還可以更長。”剛剛從深圳回來組建公司的陳國華說,“隨著現在國內市場崛起,表現中國主題的油畫越來越受歡迎,我們準備把油畫工筆畫和莆田特色的紅木家具結合起來,打造油畫特色的設計裝飾產業鏈。”
“產業的提升是必然趨勢。現在我把商業畫交給徒弟們去做,自己就真正走一走‘純藝’這條路。我這一生也只干油畫這一件事情,我想把它干完、干到老。”
陳志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