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本地股迎來一波大范圍的“集體狂歡”,其涉及個股之廣、漲幅之勁令人振奮。追索市場熱捧背后的原因,除了上海自貿區、金融42條政策持續發酵之外,另一項新的“頂層設計”方案也逐漸浮現。上證報記者從多個渠道證實,上海國資國企新一輪改革方案已經基本形成,將擇機發布。
據記者梳理,2008年,《關于進一步推進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之后,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明顯駛入“快車道”,資產證券化明顯提速,集團整體上市如雨后春筍般層出。時隔5年之后,上海對國資國企改革重新定調,有望使上海國企進一步激發活力。
更深遠的還在于其標桿意義。有市場人士稱,與上海自貿區、金融42條一脈相承,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的出爐,或許顯示高層有意將上海打造成新一輪改革的試驗田。
新一輪改革箭在弦上
“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相關方案已經形成,具體文件會擇機發布!弊蛉,上海市國資委相關人士向記者坦言。
從二級市場看,上海本地股近期持續活躍。昨日,上海本地股更是全線大漲,滬市漲幅超過8%的個股36家,幾乎均被上海本地股占據。24只漲停個股中,包括了愛建股份、東方創業、金山開發、上海物貿、海博股份等多家上海本地企業,占比約達三分之二。
上海本地股的集體狂飆,市場更多的解讀與近期出爐的上海自貿區、金融42條相關政策相聯系。不過,另一推動力是,上海的國資國企改革將進入新一輪周期。
有經驗表明,新一輪改革方案將會對所有國資委旗下公司產生深遠影響。如今,距離上一次提綱挈領的上海國資改革制度性方案出臺,已時隔5年。2008年9月,《關于進一步推進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其中提出堅持開放性、市場化重組聯合;加快推進企業發展壯大;推動國資多層次、大范圍流動,優化國資布局結構;明確產業類企業(集團)的主業,推動優勢資源向主業集中等等。
《若干意見》的出臺,為上海國資的新一輪發展注入了生機,為之后的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可操作的、又有階段性目標的原則和具體措施。此后,上海本地股迎來一波前所未有的并購重組浪潮,上汽集團、百聯集團、建工集團等大產業集團紛紛實現整體上市,“大集團、小公司”的原有格局得到顯著改觀,上海市國資的證券化水平亦逐年提高,所屬企業迎來高速發展,大產業集團主營得以明晰,資源逐步向符合產業導向的領域集中靠攏。
如今,隨著相當一部分集團整體上市已經成形,上海國資證券化水平的提升空間相對收窄。2012年,由于多重因素影響,上海國資證券化率目標甚至未能完成。與此同時,在解決整體上市問題之后,企業走入了后資產證券化時代,對未來國資國企的改革會有新的要求和構思布局。
由此,“進一步深化改革”成為今年上海國資的“重頭戲”,同時被列為中共上海市委今年六項重點調研課題之一。與此同時,“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與“優化國資行業布局”、“不斷提高國有企業市場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等,都是今年上海市政府的重點工作。
昨日,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一位專家對記者稱,新的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的確征求過專家意見,其推出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上述“六大重點課題”的調研成果,“是對改革的系統性推進。”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本次國資國企改革的意義還不止于此。從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動向看,從自貿試驗區到金融支持實體經濟42條,再到即將推出的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從對外開放到對內開放,從宏觀環境到企業經營,可謂系統全面。
有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從近期政策發布看,上海自貿區、金融42條、國企改革政策應該是一套組合拳,“依我們判斷,高層很可能有意將上海打造成新一輪改革的試驗田,且在政策上考慮到了未來復制和推廣的可能性!
按照這一邏輯,此輪上海國資國企的改革,似乎有一種先于全國試行的“示范”意味。
多領域或成改革“抓手”
主要有整體上市、內部管理、產融結合、市場化體制機制、“走出去”打造全產業鏈商業模式、激勵機制、經營者持股、科技創新、傳統品牌發展等方面。
從各方反饋的情況看,上海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已經擬定,只待擇機發布。據上證報記者了解,新一輪改革意見的主要思路包括
“一二三四”四個層面。
其中,“一”為一個帶動,即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二”為兩個提高,即提高競爭力、提高活力;“三”為三個導向,即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導向;“四”為四個重點,對應為完善分類監管、深化法人治理結構、完善長效約束機制以及建立公開透明的國資流動平臺。
事實上,“十二五”棋至中局,上海國企轉型日益迫切。一位國資研究專家告訴記者,如果說,之前國企整體上市解決了資產證券化問題,那么在后資產證券化時代,當這些大集團確立主業、集中優勢資源之后,不再是單純的規模擴張問題,而是如何提高其活力和競爭力的問題。“以這些企業為代表,其最終目的,是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也是本次改革提出上述‘兩個提高’的背景所在。”
與此同時,本次改革重點提出的“分類監管”想法亦值得關注。在當前國企改革中,認識和把握國有企業的正確分類,被視為明確國企功能定位、確定改革目標和方法、調整國有經濟整體布局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還有利于監管部門提升監管效率。據了解,今年上半年,上海國資研究院陸續走訪了上海電氣、上海建工、百聯集團、良友集團、國盛集團等14家市屬國有企業,確定“以市場化、國際化和專業化”為分類監管導向,根據企業的功能定位、屬性特點和目標導向,進一步完善市屬國有企業分類,并實施不同模式的分類監管。
此外,國資流動平臺的動向亦值得期待。2010年4月,上海國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主要經營范圍是對市屬國有上市公司國有股權按市場化方式運作,但之后鮮有動作。“國資流動平臺”的建立蘊藏著巨大的交易空間。
另據了解,盡管方案未正式出臺,但值得關注的是,今年5月,上海市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就“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課題展開調研,主要關注國有企業在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為下一步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借鑒。
值得注意的是,該次調研關注的領域主要包括整體上市、內部管理、產融結合、市場化體制機制、“走出去”打造全產業鏈商業模式、激勵機制、經營者持股、科技創新、傳統品牌發展等方面。圍繞這些領域的設計,均可能成為此輪改革的重要“抓手”。
殼資源出路將多樣化
隨著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的出爐,除了整體上市之外,上海國資旗下的上市平臺將會獲得更多“出路”,面臨更多“選擇”。
專家分析,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將擁有更寬泛的“路徑”,這一點,從上市公司中即可體現。
如果說,2008年國資改革浪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在于大集團此起彼伏的資產注入、整體上市的話,那么未來國資改革在“后資產證券化”時代勢必有更多手段,國資“進退”更為有據,未來國資旗下上市平臺將獲得更多的“出路”。
今年7月2日,金豐投資因重大事項停牌,并于8月26日起正式進入重大資產重組階段。其籌劃的重大事項雖然未曾披露但已經是廣為傳播——房企大鱷綠地集團擬實現借殼。而按照以往上海國資的整合經驗看,多數采用集團公司增發整體上市,借殼上市的案例并不多見。此外,7月中旬,飛樂股份復牌并披露了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從事安防行業的民企中安消實現借殼上市。
如果說綠地借殼金豐尚屬國資內部的“資源重置”,那么,國資對飛樂股份這一殼資源的“舍棄”,更是一種罕見的國資退出安排。從這兩個案例可見,上海國資對旗下上市平臺的管理亦有取舍,未來其對旗下殼資源的“安排”亦會更加多樣化。此外,匯麗B停牌籌劃重大事項,而其可能的方案就是浦東新區國資委將部分國資持股轉讓給跨國企業三林集團。若果真如此,這又是一起“國資退出”的案例。
另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是,上半年,城投控股大股東將所持10%股權轉讓給PE巨頭弘毅,引入戰略投資者,這將是國資市場化開放重組的又一重要路徑。
翻看上海國資“十二五”規劃,上海國資委鼓勵主業清晰、資產規模大、競爭力強、行業領先的優勢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引進戰略投資者、合資合作、整體上市等多種途徑,聚合產業發展的規模優勢。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的出爐,除了整體上市之外,上海國資旗下的上市平臺將會獲得更多“出路”,面臨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