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拉薩市林周縣舉榮村圍起來的田埂上,只見茫茫草地上成群的綿羊身上標著花花綠綠的記號。每一種顏色代表它們屬于一個“牧場主”。牧民們散落在牧場上,悠然地目視著一天天“長”大的羊群。 “我們家一共6口人,承包了24畝草場,現在有大羊209只,這幾年的人均年收入已經7000多元了。”牧民曲扎說。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的“家庭農場”,在西藏已不鮮見。在拉薩市農區大縣之一的林周縣,作為“家庭農場”之一的“家庭牧場”已經發展多年,并讓當地牧民的小康夢不再遙遠。 按照農業部的說法,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中亦包括家庭漁場和家庭牧場等。 “西藏的‘家庭示范牧場’發展至今已經有25年。”林周縣農牧局副局長云旦介紹說,作為拉薩的產量大縣之一,林周縣在注重糧食種植的同時,注重加大對農區畜牧業的發展。1988年拉薩市林周縣承擔了農業部“種草養畜家庭示范牧場建設”項目,經過25年的不斷發展,目前全縣種草養畜家庭牧場共有2432戶14592人。分別包括牦牛專業戶、黃牛專業戶和綿羊專業戶等。其中以綿羊家庭牧場模式最為成熟。 牧民曲扎給《經濟參考報》記者算了一筆賬:1988年開始,當地政府研發并向牧民推廣了一種彭波半細毛羊種羊,當時曲扎家飼養了15只,當年的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今年我們養了209只,全部成本大概在1.5萬元左右,今年的羊毛產量在760多斤,拉薩市羊毛加工企業已經下的訂單收購價是每斤13元”。羊毛銷售只是曲扎家年收入的一部分,“除了羊毛,去年我們還出售了28只半細毛羊的種羊,每只400元;還有35只育肥羊的銷售,每只1200元”。 西藏政府今年年初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2年,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45元人民幣,曲扎家因家庭牧場而收取的人均年收入7000多元的數額已經遠遠超過自治區的平均數字。 來自《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書的數據顯示,2010年,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38.7元。而依據小康目標的數據含義: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除去通貨膨脹和價格等因素外,西藏自治區2020年的小康社會目標大概是:2020年,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00余元。 “我們家距離小康目標不遠了。明年,我打算再多養一些,爭取把大羊數量增加到300多只。”曲扎笑著說。 記者了解到,穩定的市場收益得益于林周縣采取的“種羊場+示范戶”的經營管理模式。 彭波半細毛羊種羊的政府研發工作最早啟動于1960年,經過48年的改良、選育、育種,2008年最終形成了具有適應河谷農區、半農半牧區氣候特征的毛肉兼用半細毛羊,并成為西藏第一個家畜新品種,定名為彭波半細毛羊。 “除了負責研發新品種,我們還組建了種羊場,每年向擴繁示范區和全自治區適宜區推廣種公羊1300只。”云旦說。 為了鼓勵示范戶參與新品種的研發和飼養,去年林周縣農牧局向符合一定條件的優秀示范戶發放了一次性政府補貼6000元。舉榮村64歲的老阿爸次仁云旦說,自己家去年就收到了政府的6000元一次性補貼。 云旦透露,為保證穩固的市場需求,未來林周縣準備將市場工作重點放在打造自身羊毛品牌方面,加大對羊毛深加工和細加工環節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