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自2011年3月份起啟動治理工程,通過植物萃取、化學修復等方式修復土壤,目前首期項目已初步完成。
2001年6月,環江縣遭遇特大暴雨襲擊,環江河上游的3家選礦企業的尾礦庫潰壩。洪水退后尾礦及廢礦渣沉積于被淹沒的兩岸耕地上,造成洛陽鎮、大安鄉、思恩鎮9000多畝農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福龍村村民陸未晚說,洪水過后,莊稼出現大面積死亡,第二年發現地里無論種什么都長不出來。調查取樣發現,農田土壤酸度過大,鉛、鋅、硫、砷等元素含量超標。
陸未晚說,污染事件發生后,政府組織群眾開展土地修復工作,采取撒生石灰的辦法,改善土地板結問題。
經過兩年治理,目前首期工程項目區所有修理治理工作、作物測產工作、土壤及農作物重金屬監測工作等已全部完成。經測算,項目區桑樹年產葉量比非污染區低15公斤;而甘蔗和水稻的平均畝產量均高于非污染區土地產量。
有專家指出,重金屬會對土壤的自我調節能力造成破壞,其治理過程具有長期性,加上尚未探索出成熟的治理方法,短期內根治重金屬污染難度很大。
資金短缺也是治理工作面臨的難題。環江是國家級貧困縣,財政對專項治理資金投入有限,在短時間內難以籌措到用于開展大規模治理土壤的足夠資金。有關負責人介紹,環江縣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共有三期,一期工程需投入2450萬元,治理每畝受污染土地平均成本近2萬元,即便按這一標準治理污染土地,當地仍有不小的資金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