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上市公司動輒億元的“招待費”引發各方關注,上市公司年報數據顯示,中國鐵建年報中“業務招待費”一項達8.37億元居于全部上市公司首位。對此,中國鐵建監事會主席、紀委書記齊曉飛不認為巨額招待費存在問題。而中國鐵建新聞處相關人士接受該欄目采訪時,懇求記者不要繼續追蹤報道此事,理由是這樣做傷害太大。(新京報5月7日)
8.37億元的業務招待費把中國鐵建推到了風頭浪尖之上。如此巨額的招待費究竟有沒有問題?其存在究竟是否合理?這些問題的確值得思考。
對中國鐵建而言,巨額招待費的負面效應顯而易見,這也是中國鐵建相關人士提到“傷害太大”的原因所在。但在筆者看來,作為共和國長子的央企,終究會面對這種來自媒體和公眾的“傷害”。中國鐵建稱這種對巨額招待費的關注是“傷害”,但換一個角度來說,這是不是一種監督呢?
2012年中國鐵建年報顯示,其凈利潤85億元,8.37億元的業務招待費占到了全年凈利潤的10%。如此之高的比例,難道真的一點問題沒有?而更可怕的是,存在巨額招待費問題的并非中國鐵建一家。
央企盡管有企業之名,但其背后往往有政府的影子。換而言之,央企的管理體制和政府的體制并無太大區別,央企的高管和政府的高官一樣有行政級別。從某種程度上講,央企巨額招待費與政府部門居高不下的“三公消費”可謂相互輝映。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央企的錢花起來比政府更容易,也更鋪張浪費。
8.37億元的業務招待費被清清楚楚地列在了公司的年報之上,刺痛的不只是公眾敏感的神經,對投資者而言,這更是一種傷害。如果不能證明這8.37億元業務招待費的合理性,可以說中國鐵建實際上是在揮霍投資者的資本。
巨額招待費嚴格來說只是央企管理亂象的冰山一角。一方面,這些央企頻頻向國家要政策,要資金,要項目,享受政策的紅利;另一方面,這些央企卻屢屢出現虧損。數據顯示,曾經貴為“天之驕子”的上市央企和地方國企,包攬了去年上市公司巨虧榜前十位。究其原因,還是當前央企的管理出現了問題,監督機制不夠健全。中國鐵建的8.37億元業務招待費,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監督的窗口。對于央企而言,不能因為它有企業之名,而就聽之任之,任由其鋪張浪費,揮霍無度。相比于國資部門、審計部門的監督,投資人的監督和問詢同樣不可缺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