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全球最熱鬧的股市當屬美國和日本。截至7日,美股道指連續第三天刷新歷史最高紀錄;而在日本,已經狂飆了近四個月的日經指數8日再漲2.6%,一舉收復了2008年9月中雷曼兄弟破產以來的全部失地。
日美兩國股市大漲背后均有一個共同的重要引擎——央行的印鈔機。伯南克執掌的美聯儲依然堅定推行量化寬松,而將迎來超級鴿派行長的日本央行,也幾乎肯定會在安倍內閣的授意下繼續大搞寬松。對于日美持續推行“QE戰略”,耶魯大學教授、前摩根士丹利亞洲非執行主席史蒂芬·羅奇8日指出,西方幾大央行試圖通過量化寬松刺激本國經濟復蘇的做法,最終都不會有好下場。
在本周二(3月5日)首次創出收盤歷史新高后,過去兩天美股繼續延續著強勁的勢頭。7日,受到更多利好經濟數據鼓舞,道指連續第三個交易日刷新歷史最高點。
截至當天收盤,道指再漲0.2%,至14329.49點,繼續刷新歷史最高水平。標準普爾500指數亦收高0.2%,至1544.26點,創下2007年10月31日以來的最高水平。納指漲0.3%。
當天最直接的利好是勞工部發布的失業申請報告。后者顯示,上周美國首次申領失業救濟的人數意外降至34萬,為截至1月19日當周以來的最低水平。經濟學家此前的預期中值為35.5萬。
不僅如此,首次申領失業金人數的四周均值也降至五年來低點。這也讓外界對周五公布的2月份非農就業報告有了更高的預期。經濟學家預計,上月美國非農就業人數或增長16.5萬,失業率維持在7.9%。
相比之下,日股的牛氣有過之而無不及。8日,隨著日元對美元跌至三年半低位,日股再度跳升近3%,一舉收復了雷曼破產以來的全部失地。截至8日收盤,日經225指數漲2.6%,報12283.62點,為雷曼兄弟2008年9月15日申請破產保護前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最新這輪始于去年11月中的上漲中,美股道指累計漲了14%,日本股市漲幅更是達到驚人的42%。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盡管有數據回暖等因素的推動,但日美股市這輪上漲更大動力可能還是貨幣當局的持續印鈔。在美國,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已突破3萬億美元;而即將迎來新行長的日本央行也早已迫不及待要進一步加大QE力度。
盡管股市投資人熱烈擁抱了日本、美國和歐元區等央行的寬松政策,但一些權威經濟學家指出,西方央行的類似做法并不會有好的結果。
曾出任大摩亞洲非執行主席的羅奇8日在接受電視采訪時指出:無論是日本央行,還是美聯儲,或者歐洲央行,他們這種試圖通過量化寬松提振經濟復蘇的想法,最終都不會有好下場。
羅奇表示,盡管在后危機時代的今天,實驗性的貨幣政策被當作標準的操作流程并得到大范圍推廣,但其有效性依然值得懷疑。世界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觸底后的近四年里,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明顯不對稱。大量流動性的注入,的確在解凍信貸市場上取得成效并阻止了危機深度惡化;然而,隨后的措施都未能催生任何常規的周期性復蘇。
羅奇分析說,這其中的原因并不難理解。由于私營及公共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受到嚴重破壞,政策利率又降至接近于零,“后泡沫經濟”已經陷入了典型的“流動性陷阱”。相對于進一步舉債或刺激總需求,人們更加關心如何償還危機之前積累的巨額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