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首相安倍晉三的強大壓力下,日本央行在22日的貨幣政策會議上決定設定物價年漲幅為2%的通脹目標,并與政府發表有關擺脫通縮和防止日元升值的共同聲明。會議同時決定,繼去年12月后再次實施進一步的貨幣寬松政策。安倍政權的思路是,通過量化寬松改變日元升值、提振股市;企業收益改善,工廠設備投資增加,提高從業人員工資;增加就業、促進個人消費;從而使物價上升2%,擺脫通縮。 日本企業界對此普遍表示歡迎,經團聯會長米倉弘昌表示,“政府、日本央行提出具體的目標,表明了共同應對通貨緊縮的堅定的決心”。但媒體普遍認為,日本要在近幾年內達到通脹2%的目標決非易事。 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半期每年都在負數和5%之間徘徊,長期陷于嚴重的通縮,去年11月同比下降0.1%。 日本陷入通縮的主要原因是長期經濟低迷,從1997年起工資持續下降,就業不穩定,非正式員工、臨時工逐年增多,無存款家庭持續增加,國民對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不旺,希望物價持續下降的“通縮期待”深入人心。與此同時,以亞洲為中心的低價格商品進口增加,使物價大幅降低。此外,日本官方對于經濟的前景展望也不樂觀。日本央行預計政府實行緊急經濟對策今后一段時間內國內需求趨于旺盛,但因海外經濟減速,經濟復蘇的可能性只是稍有提高。2013財年預計GDP可增加2.3個百分點(去年10月預測為1.6%),消費者物價指數2013財年為0.4%。2014年度可增長0.8個百分點(去年10月預測為0.6%),2014財年追加貨幣量化寬松實行緊急經濟對策預計通脹率可增加0.1%,通脹率總體來說不到1%。 此前,日本央行一直采取貨幣量化寬松政策,為達到1%的通脹目標而努力。這次在政府的強烈要求下,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提出2%的通脹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沒有明確的路線圖,時間也比較模糊為“盡快達成”。因為安倍政府對央行提出的“中期”達成目標不滿意,而日本央行則要求在實行無限期貨幣量化寬松的同時,政府要強化經濟增長的實力。 日本專家對設定通脹目標有不同意見。 首先,這種方式在海外多用于限制通脹,如1992年英國政府和中央銀行提出通脹率上限為2%,并在適當時間內達到,韓國政府和央行1998年提出通脹率在中期從3%下降到正負1%等,像日本這樣設定通脹目標,讓物價增長卻少有先例,是否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目前很難確定。 其次,如果僅僅是物價達到通脹目標,實體經濟沒有改善,不能擴大就業和提高工資,國民生活會受到更大威脅。日本SMBC日興證券公司稱,通脹率達2%,經濟增長率每年必須平均達2%左右。日本過去10年間每年實際GDP增長率平均僅為0.7%,實現經濟增長能力的潛在增長率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為2%至4%,現在下降到0.5%左右。因此要增加企業和個人需求,僅僅用財政手段還不夠,還要充分調動民間的活力,因此需要放寬制度,進行結構改革,如可再生能源、醫療福利業等有望增長的領域,要取消不利于新投資者參與相關規定。這樣會受到既得利益團體的反對,政府要頂住壓力進行改革。 再次,實行無限期量化寬松,日本央行采取大量購買日本國債的形式,這有填補財政赤字窟窿之嫌,一旦形成這種印象,國家債務為GDP200%以上的日本出現主權信用危機的風險進一步增大,因此,日本需要進一步加強財政健全化的措施。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巴蘇就對日本政府與央行計劃采用2%通脹目標一事表示關切。他稱,“物價一旦上漲,將難以控制,是個冒險的舉動。”考慮到日本長期通縮的現實,巴蘇表示能夠理解日本采用通脹目標制,但同時認為“實施這種冒險的措施時必須謹慎”。 總之,日本真正擺脫通縮,最重要的還要實現經濟增長,安倍政權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增長戰略,并在短期內取得成效,否則,國民對安倍政權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倍政權不可避免要陷入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