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林地很搶手,流轉越來越難,尤其是一次性買斷更難,我不想錯過機會。”已從投資林業嘗到甜頭的江西省遂川縣五斗江鄉村民李鈞高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48歲的李鈞高已做了10多年木材生意,林改后,他從其他村民手里流轉了1000多畝的林地經營權,生意越做越大,木材銷到了外省浙江、安徽等地。2012年9月,因為想要新流轉一塊350畝的林地,短時間里資金周轉不開。“我就用80畝林木做抵押,貸了8萬塊錢,買下了這塊地。”
位于南方集體林區的江西遂川縣,2004年9月開始進行林改試點,由于全面落實了“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政策,林業市場全面放開,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林農及林業經營者的投資熱情,近年來涌現了不少象李鈞高這樣的新私營“林主”。
記者調查了解,不同于此前承包林地的經營大戶,以工商業主和個體經營戶為對象的新私營“林主”,其典型特征是除了林地經營權,還擁有林木林地產權(所有權或使用權),產權可以流轉和交易,是真正意義上的物權,這大大超越農村耕地家庭承包責任制改革,實現了我國農村革命的一次突破。
民營林場是近年來新私營“林主”資本入林的一種活躍的林業經營組織。據遂川縣林業局副局長羅竟林介紹,近8年來,該縣每年林地流轉規模在兩三萬畝,共實現林權過戶18萬畝,交易金額4億多元,平均每天都有一起林權過戶,涌現了聯戶林場、民營林場、林業經營合作社等一批新的民營性質的林業經營組織。
浙江安吉客商方欣洪2003年來到遂川縣興辦毛竹加工廠,2004年遂川啟動林改試點后,他迅速籌資162萬元,租賃毛竹林5300多畝,組建成立“長青毛竹開發林場”,至今林場規模已擴大到1萬多畝。目前,該縣僅專門經營毛竹的民營林場就達10余家。
在東北林區,民營林場發展也十分迅速。在吉林通化市,記者發現,這里的“私有林場”主要是指私人擁有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以區別于此前承包林地經營性質的“私營林場”,以及封建社會私有制基礎上的“私人林場”。
通化市林業局產業辦肖祝光科長說:“私有林場能夠享受到國有林場同樣待遇,采伐指標單列,在造林、采伐、管護等方面管理更加規范。有些造林大戶本身就是私有林場,不再以砍伐為主,而是通過私有林場,發展中草藥種植等林下經濟。”
記者了解到,民營資本的進入,盤活了林地資產,使昔日的“窮山惡水”變成了金山銀山,林地迅速升值,林業蓬勃發展,不少地方出現了企業得利、農民增收、地方發展的多贏局面。
在湖北谷城縣五山鎮鄧家坪村,記者參觀了該村近年來依托林地發展起來的食用菌基地,現場有幾位村民正在篩選鮮菇。“這是一批準備銷往青島的鮮菇。”村支書張建榮說,“目前全村一年要發展200多萬袋這樣的食用菌,年產值120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林改前的不到2000元,增長到現在的5700元,找到了一條既增加農民收入,又保護生態,適合山區發展致富的路子。”
由于父親長期患病,家庭負擔重,一組村民劉再春是村里有名的困難戶。他說,“以前,家庭年收入只有幾千元,林改后,分了140多畝山場,通過做食用菌,現在家庭年收入達兩三萬元,不僅日子好過了,還蓋上了小洋樓。”
云南省通海縣林地面積少,人均只有2畝多,2007年林改后,商品林地八成以上分山到戶。這里的林地大多種植云南松,林下盛產野生菌,收入不菲,相對于林木,村民更看重林下,不愿意砍樹。
四街鎮四寨村二組村民普傳林說:“以前林地沒有分山到戶,林子不是自己的,不好管,林下菌也不好采;林改分給我20畝地后,我種了1000多棵云南松和旱冬瓜,樹長好了,野生菌就多了,光這一年可以收入四五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