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中,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要求,描繪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國民收入倍增的美好畫面,“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的表述則表明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堅定決心。
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居民收入“更多更公平”。對此,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十八大代表和專家學者表示,為了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在初次分配中,兼顧效率和公平,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讓勞動者勞有所得、干有所值;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通過加大財政支出、調整稅收結構和完善社會保障等措施,進一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
代表暢言改善民生
 十八大代表、山西晉城市委書記張九萍(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要加大投入力度,拓寬籌資渠道,確保群眾的受保水平逐年提高,讓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到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的成果。新華社記者
張鐸 攝
 十八大江蘇省代表團代表楊衛澤在分組討論時說,地方政府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將居民收入增長、民生改善、環境友好等作為發展的重要指標,讓老百姓的口碑成為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
“兩個同步”與“兩個提高”
十八大報告提出,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報告中關于收入分配的表述,表明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標和方向進一步明確,并將穩步推進。
回顧過去十年,收入分配改革一直在前行。從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到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從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和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到多次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等,都為縮小收入差距和提高居民生活保障創造了條件。
然而,收入分配領域依然存在“不同步”和“不平衡”問題。
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長仍趕不上經濟發展速度,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持續下降。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2001年至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5%,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為9.7%。
另一方面,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也比較明顯,一些特殊行業收入水平過高,而部分群體的收入水平長期偏低。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表示,當前城鄉中低收入居民在住房、教育、就醫、養老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壓力。以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為標準,到2011年底,我國扶貧對象規模約1.28億人,約占農村戶籍人口的13.4%;而隨著城市不動產等價格的上漲,中低收入城市居民面臨不小的負擔。
“兩個同步”、“兩個提高”的目標在十八大代表中引發熱議。代表們紛紛表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實現國民收入倍增的制度保障。
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關鍵在于從追求“國富”轉向更加追求“民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國富優先的明顯特征,包括GDP增長快于居民收入增長,國家財政收入增長快于GDP增長等。這種發展方式是在短缺經濟背景下的歷史選擇,是為了迅速做大經濟總量,盡快解決普遍貧窮問題。
遲福林認為,到了今天,中國經濟發展開始出現突出矛盾:偏好做大經濟總量,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偏好投資出口,投資消費結構失衡;偏好重化工業,產業結構失衡;偏好追求“國富”,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而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是消費主導格局難以形成、收入差距逐漸擴大的重要因素。
遲福林表示,要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問題,就要建立“藏富于民”的制度基礎,加大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傾斜力度,扭轉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局面。要增加百姓收入,加大對社會領域的投入,大部分支出要用于解決教育、醫療、基本住房保障等領域。
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就要在初次分配中兼顧效率和公平,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讓勞動者勞有所得、干有所值。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說,收入差距擴大體現在勞動者占整個收入分配的比例降低,能否解決這些問題,關系到社會和諧以及發展成果能否讓全民分享。
一般來說,初次分配過程就是要素收入分配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是按照生產要素市場價格決定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土地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大小參與收入分配。而造成目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過低的原因之一,是勞動力價格相對便宜。
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化畢竟是長期過程,要解決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的問題,還需要通過一系列措施強化對勞動者的保護。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青連斌認為,在勞動者和企業的初次分配中,應改變偏向企業的現狀,從就業質量、最低工資、社會保險、職業福利、工資談判等方面入手,扭轉勞動者報酬偏低、初次分配比重失衡的格局。
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十八大報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這意味著,在讓人民分享發展成果的同時,分配將更加注重公平。
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實現共同富裕,意味著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鄉村居民,無論是生活在東部沿海地區還是生活在西部內陸省份,無論是工人還是農民,都能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都能獲得質量相對高的公共服務,都能公平分享發展成果。
十八大代表、寧夏吳忠市市委書記白雪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吳忠市是“小城市大農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很大,要實現收入分配更加公平,關鍵在農村,因此要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對“三農”扶持力度,提高農民群體的收入水平,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有專家表示,解決收入分配不均和不公的關鍵之一是再分配環節,應在二次分配中加大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力度,減輕中低收入者和中小企業稅收負擔。此外,應切實推進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確保民生福利支出增幅快于財政收入增長;財政支出向民生、農村、老少邊窮地區、低收入群體傾斜,確保教育、基本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公共房屋、社會救助、公共服務等重點民生領域持續發展。
實現分配公平,還應破除壟斷。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表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與政策制定要與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結合起來,在各個領域打破壟斷,引入競爭,避免一些壟斷部門的壟斷收益和企業利潤轉化為職工收入和福利,進而導致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