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道路上快速奔跑的同時,也正在挑起一些利益者的敏感神經。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8日發布報告稱,中國通信企業華為和中興通訊“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建議美國政府避免使用這兩家公司的設備。
專家認為,此次美國拿國家安全作為擋箭牌的背后,實質上是擔憂這兩家中國企業會影響到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面對美國頻繁舞動的“貿易保護”大棒,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需要采取更為靈活的戰術,學會策略性的談判,面對詰難積極應對。
美眾院指控華為、中興威脅其國家安全
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日前公布調查報告草案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的設備可能被用來針對美國民眾進行間諜活動,給美國國家安全帶來風險。報告建議美國政府應避免使用這兩家公司的設備,美國企業也應尋找可替代華為與中興通訊的電信設備供應商。
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從2011年11月開始著手對華為和中興通訊進行調查,理由是所謂“擔心中國政府可能會將這兩家公司售出的電信系統和設備變為在美國本土進行間諜活動的工具”。該項調查持續了近一年時間。
針對美國眾議院的報告,華為和中興通訊相繼發表聲明予以駁斥。兩家電信設備企業均表示,美方的報告與事實完全不符,純屬空穴來風,毫無根據。美國此次進行的所謂安全調查并沒有按照公平公正的市場標準來進行,其本質目的就是阻撓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0月8日也回應說,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是遵循市場規則進行運營,美國應該拋開成見,努力促進貿易經濟交往。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長孔華威向記者表示,美眾院針對華為、中興通訊發布的報告是美國的國家行為,是在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框架下的美國國家行為。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等相關機構的設立以及權力設置,只是這種國家行為的實施而已。預計今后這類事情還會越來越多。
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信息部主任龔柏華認為,美國眾議院發布的報告,從宏觀上看可能是一場綜合政治、法律、競爭對手的攪局,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美國大選。
貿易保護成中企全球化新壁壘
“近幾年中國企業不斷崛起,跨國企業也在隨之增加,中興通訊和華為更是躋身于全球一線市場。這次美國的做法其實印證了其對中國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畏懼和防范。”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稱。
作為全球知名的電信設備企業,華為是繼瑞典愛立信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路由器、交換器及其他電信設備的生產商。中興通訊目前也位列行業第五名。
在陳金橋看來,美國的電信市場飽和度高、競爭者多,面對這樣的環境,華為和中興通訊在擴張之路上很容易挑起當地利益者的神經!爸信d通訊和華為此次在美受阻看似是一件孤立事情,但其實是連續事件中的一環,美國以后還會戴著有色眼鏡,為保護本國利益,找出各種理由拒絕中國企業!标惤饦蚍Q。
正是在美國的“貿易保護”思維下,華為近年來在美國市場曾屢遭挫折。2008年,華為與貝恩資本聯合競購美國3COM公司未能成行。2011年,華為被迫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建議,撤銷收購3Leaf公司特殊資產的申請。2011年10月,美國商務部阻止華為參與國家應急網絡項目招標等。
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院長王曉陽表示,美國此次限制華為、中興的一個借口即威脅其國家安全,這其實涉及數據保護和信息安全問題,也凸顯出他們對這些內容非常敏感,而且針對中國的防范意圖也很明顯!凹僭O美國的邏輯成立,那美國的互聯網、網絡設備、軟件及終端等在全世界的滲透,顯然危及到了很多其他國家的國家安全。”一位IT觀察人士說。
“走出去”要更為靈活和講究策略性
除了在美國電信市場外,中國企業近年來在全球化道路上也遭遇著其他方面的各種“貿易保護”挑戰。例如美國商務部10日作出終裁,認定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等。
專家指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道路上遭遇阻礙,想要根本解決的路還很漫長,需要大量的溝通協調工作。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盡管被動,但不能不去努力爭取。
龔柏華表示,針對越來越多的“貿易保護”挑戰,中國企業在融入全球市場進程中,需要熟悉和駕馭國際貿易規則,同時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在一定國際場合發出自己的聲音,據理力爭。從長遠考慮,跨國企業需要大力改革,強調“競爭中立”概念。
陳金橋建議,中國企業在進入歐美市場時,需要采取更為靈活的戰術,通過代理或者和當地企業合作,更好地利用法律規則,避免正面硬碰硬。同時,企業在海外應學會策略性的談判,不宜全面開花,可采用局部包圍方式。
另外,中國企業海外受阻未來將變為一種常態化,標的也會變大,運用好法律訴訟是一門必修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