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被業界稱為“史上最大規模”的電商價格戰上演,京東、天貓、蘇寧易購、當當、亞馬遜等國內大型電商平臺悉數卷入,“擊穿全網底價”、“0利潤”、“消費299返618”等令消費者心動的口號充斥于各種廣告媒介。《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中卻發現,低價并不意味著實惠,包括消費者在內,電商企業自身和員工、生產廠商、代理商的整個供應鏈利益各方均受到不利影響,并對線下實體店形成巨大沖擊。
電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從今年4月開始,以蘇寧易購為代表,率先在行業內掀起價格風暴,以“擊穿全網底價”的力度取得了矚目的銷售結果。國美、當當、亞馬遜、京東等相繼參戰,“天天低價”已成為各電商企業共同的招牌。在京東、卓越、當當相繼開放第三方平臺之后,天貓電器商城頻頻拋出億元補貼商家進行促銷,活動時間也由5月持續到8月,被業界視為是大手筆阻擊京東商城。由京東商城店慶引發的電商“6月效應”、騰訊的加入使得這場價格戰進一步升級。
各電商企業本不愿犧牲利潤搞降價促銷,將自身核心價值淪為單純低價。然而忠誠度低、誰價低買誰的網購消費特點,促使電商企業使出“以低價換取市場份額,死拼到‘壟斷’獲取定價權”的策略。
然而,這場價格戰的效果卻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電商企業及其員工自身利益受損嚴重。“資金鏈斷了”、“巨額虧損”、“裁員”等,已成為近來業界頻頻形容電商的詞語。
隨著電商企業的發展壯大,一些電商企業為了與廠商建立長遠合作關系,選擇納入廠商的價格體系之內,為了低價吸引消費者只得自掏腰包,例如京東商城在與實體店售價相同的情況下,通過返還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京券”吸引消費者。而1號店等幾家新興電商平臺更是被傳以低于進價的價格進行銷售,以試圖擴大市場份額。
面對低價吸引來的巨大訂單,加班加點已成為電商員工的家常便飯,一些員工直言“在天黑前下班已成為一種奢望”。一些電商企業為了迅速擴大市場份額,給員工施加不切實際的任務,完不成就大幅降薪。近日,某知名茶品電商幾近全員減薪的做法引發員工不滿,進行激烈抗議。
價格戰挫傷多方利益
在這場電商價格戰中,與電商合作的渠道商也未能幸免。海爾自主渠道程經理說,與海爾廠商合作都是要先付款,而一些電商都是先壓貨款、銷售后才付款。渠道商有時未按時拿到貨款,就會面臨資金鏈緊張的問題。
電商的低價策略還給生產廠商定價體系形成困擾。程經理說,電商人為壓低價格會對廠商價格體系產生影響,引發連鎖店或專賣店不滿,對廠商和渠道商傷害尤為嚴重。
電商的低價策略對線下實體店還形成一定沖擊。在位于北京西四環外的格力電器專賣連鎖店魯谷西店,店長白宗石告訴記者,實體店經營成本比電商高,電商的低價競爭壓低了他們的利潤空間,尤其消費者已形成網上購物的消費習慣,從去年開始流失客戶比較明顯。國美電器一名員工則反映,電商低價引發了退貨熱:“我們商場賣2000元,消費者找來說網上賣1800元,就要求退貨。”
“對于廠商,低價格就是低利潤甚至是零利潤,長此以往,缺乏創新動力,缺乏市場競爭力,得不到良性的成長。”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網上交易保障中心副主任喬聰軍說。
消費者權益亦受侵害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價格戰中,本被視為“坐收漁翁之利”的消費者未能幸免,掉入電商的低價、假貨、服務、促銷等陷阱,下單拿不到貨、訂單被惡意刪除、退款延誤等現象時有發生,消費者自身權益受到損害。
電商低價策略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銷售廠家已停產淘汰或庫存陳舊的產品。“電商會進一些庫存量比較大甚至是淘汰的機器低價出售,但是網上并不說明。”白宗石告訴記者。
北京市民小李今年2月在中糧我買網上購入一箱悅活飲料,在收貨喝了幾瓶之后發現竟是還有一個多月即將過期的產品。而已停產一年多的某知名品牌灶具依然在一些電商平臺上銷售。
白宗石說,空調、熱水器等半成品家電,購買后需要安裝、調試,但很多電商只管賣、不管安裝和售后。“雖然網上看似價格低了幾十元,但其實實體專賣店有一定的操作空間,安裝、調試、售后服務更直接,還會通過贈送物品、減免材料費等省出費用。”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一些生產廠商為了滿足網購消費者的低價訴求以及電商低價噱頭需求,并保持與線下商場產品的差異化,已開始提供所謂的廠家網購專供、特供產品型號,實則降低品質、縮減成本。
凡客誠品CEO陳年說:“雖然一損俱損,但這場價格戰并不會很快停止。虧損是必須的,價格戰必須打,而且可能三年才能結束。”小米科技董事長兼CEO雷軍更是直言,電商價格戰還會更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