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同時,促進“非遺”走出深閨。據不完全統計,安徽基于“非遺”特色發展起來的“專、精、特”的中小文化企業3000多家。在和當代市場接軌方面,安徽“非遺”門類的產業化進程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開始呈現“傳承能力增強、項目業態擴展、品牌影響提高、資源利用延伸”的態勢。
安徽襟江帶淮,中原文化、吳楚文化在這里交融匯合,文化底蘊極為深厚。全省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達6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273項。宣紙、徽州木構造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項目涉及生產實踐和生活需要的多個領域,至今仍有許多項目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
生產性保護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業態不斷擴展。宣紙、徽墨、宣筆、歙硯等文房四寶,是安徽的“非遺”精品。近年來,安徽依托宣紙、徽墨、歙硯、宣筆的傳統制作工藝,開發了一大批制作水平精和文化品位高的旅游商品、紀念品,已基本形成原料基地化、產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銷售網絡化、企業集團化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目前,宣紙、宣筆、徽墨、歙硯生產經營企業超過1000家,每年產值超10億元,從業人員近2萬人,產品暢銷國內各省市,遠銷日本、東南亞和歐美各國。
和宣紙產業一樣,安徽的“徽州四雕”、萬安羅盤、徽州漆器、黃崗柳編、阜陽剪紙、界首彩陶、太和書畫、臨泉雜技等特色文化產業已分別成為所在區域的文化產業“主角”;屯溪老街、徽州文化藝術長廊、宣紙文化產業園、徽州古城等被列為國家和省級特色文化產業基地。
生產性保護還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能力不斷增強。徽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精華,徽州“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和安徽的歙硯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培養徽雕人才,傳承徽派文化,2007年12月,經省教育廳批準,安徽省行知中學成立歙縣徽雕藝術學校,開設徽雕專業,兩年后該校成為“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省級“非遺”傳習基地。
目前,安徽已有數家職業學校開設了與“非遺”相關的專業,并被評為“非遺”傳習基地。其中,休寧縣第一職業高中創辦了全國首家“木工學校”,傳授制作八仙桌、太師椅等徽派木工技藝,并為畢業生頒發“匠士”學位;涇縣職高開設“宣紙工藝”專業班,定期招生,定向培訓,為中國宣紙集團輸入大批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