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汕頭經濟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市。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深圳、廈門、珠海、汕頭等中國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都擴大了范圍。
分析人士指出,擴容并非僅僅是特區在地理范圍上的簡單擴張,而是將為這些昔日的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注入新的發展動力,擴大經濟特區先發優勢的輻射力,為推動中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作出新貢獻。
經濟特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為探索改革開放之路而設置的一些實行特殊政策、進行特別管理的區域,被譽為中國改革的“試驗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大學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鐘堅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經濟特區所享有的特殊優惠政策逐漸消失,“因此在特區設立三十周年之際,國務院先后批復同意將四大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相當引人關注!
記者從汕頭市委獲悉,國務院于今年3月24日批準汕頭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從5月1日起正式實施。此次擴容將使汕頭特區覆蓋全市2064.4平方公里的土地,特區面積擴大近9倍。而在2010年下半年,深圳、廈門、珠海三個經濟特區已先后將其范圍擴大到全市。
此前,經濟特區僅僅是這些城市的一小部分區域,特區和非特區之間猶如存在一條“城市景觀分界線”,經濟發展和社會面貌的差異十分明顯。特區內部往往擁有整齊的街道、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蔥郁的草木,而特區外更多的卻是嘈雜、混亂、擁擠的街市以及高矮不一的“握手房”。
在同一座城市內,特區和非特區的差異并不僅僅表現在外觀上。據汕頭市人大常委會統計,汕頭現行有效的經濟特區法規共20件。在今年5月1日前,這些法規只能在234平方公里的經濟特區范圍內適用,而非特區范圍實施的則是通行廣東省的法規。這種“一市兩法”的二元治理結構在擴容之前的深圳、廈門、珠海同樣存在。
為探索改革開放的具體途徑,特區最初實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管理可以理解,但現在這些城市需要均衡發展和推進城鄉一體化!辩妶哉f,特區擴容為解決城鄉管理一體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內部經濟發展差距提供了政策空間。
最早將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的深圳,提出要在2010到2012年間投資2789億元加強原經濟特區外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并提出一系列提升當地公共服務水準的目標,如每千人口病床數從目前的1.8張提高到2.5張、污水集中處理率從目前的64%提高到70%等。
今年4月底,汕頭市人大常委會已開始對此前的經濟特區法規進行分類處理,有的法規適用于擴大后的經濟特區,有的法規予以廢止,有的法規被確定不適用于新納入經濟特區范圍的區域。
汕頭市委書記李鋒透露,汕頭已確定2011年至少新增300部公共汽車,加快推進澄海、潮陽、潮南和南澳等原經濟特區外地區的公交服務與中心城區對接。此外,這些地區的農村供水、醫療保險等公共服務建設速度也將有所加快。
不少長期關注經濟特區的學者們注意到,四大經濟特區在當前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仍然具有特殊意義,特區擴容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破解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新嘗試。
鐘堅告訴記者,深圳既是珠三角舉足輕重的重要經濟城市,也是粵港合作的關鍵節點;珠海在珠三角西岸扮演重要角色,與澳門關系緊密;汕頭和廈門都在海峽西岸經濟區范圍之內,是兩岸經貿合作的橋頭堡。
“作為改革的試驗田和開放的窗口,先行先試的特區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風險,所以一開始經濟特區一般區域都比較小,避免出現問題影響太大!睆V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解釋說:“但是,特區的輻射效應也相對打了折扣,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力受到限制。”
陳鴻宇判斷,國務院在一年時間內批復同意四大經濟特區擴容,其戰略意義在于釋放特區作為區域中心的城市輻射能力,以先進帶后進,反哺特區周邊的欠發達地區,實現城市群落的形成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汕頭大學商學院院長徐宗玲認為,特區擴容后,汕頭應在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上取得新突破,發揮帶動粵東發展、推進兩岸經貿合作的作用!敖ㄗh汕頭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大力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將現代服務業和高附加值的制造業作為未來發展的支柱產業,著重發揮對粵東乃至閩南和贛南的帶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