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勝景山河的合謀者?答案是申銀萬國、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安信證券等知名券商。
就在去年12月勝景山河上市前夕被媒體曝出收入利潤虛增、高端產品勾兌、虛構行業地位等行為而暫緩上市之時,這些券商用大量的調研報告向投資者兜售勝景山河的股票,報告中不吝溢美之詞。安信證券稱勝景山河為“湘派花雕黃酒的典范”,申銀萬國則以“黃酒創新的先驅者”為其定性。
記者發現,在勝景山河IPO第一次過會至暫緩上市的這段時間內,有多達10家券商研究所為其出具了新股研究報告進行推介,這些報告從不同的角度為投資者描繪了一個極具投資價值的消費類企業,無人言及此后被媒體披露的事項。
至造假事件曝光,這些券商研究所又集體“噤聲”,不再發表任何觀點,直到今年4月勝景山河二次上會,沒有一家券商研究所再敢于出具研究報告討論勝景山河的投資價值。在整個過程中,券商研究所扮演了一個“合謀者”的角色——通過不盡職的或是帶有利益取向的研究報告,研究所為造假者縫制了光鮮的外衣,并增加了投資者利益受損的幾率。
新股報告:流于形式
在快速的新股發行節奏下,券商內部繁忙的不只是投行部門,研究所也要為新股出具投資價值報告,這使得新股報告成為券商研究報告中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
自2009年IPO重啟以來,登錄資本市場的公司已達數百家,由券商撰寫的新股研究報告則多達數千份,但呈現在投資者面前的一個怪現狀是,這些公司作為“新股”時,券商研究所給出的新股研究報告基本都圍繞著“投資價值突出”作文章,在此邏輯下得出的結論也基本都是“值得申購”,完全看不到一篇對公司投資價值進行質疑或否定,進而提示投資風險的研究報告。
“新股只談價值”已然成為彌漫在各個券商研究所之間的風氣,在此風氣下,勝景山河第一次上市“闖關”成功后,多家券商研究所大談其投資價值也就并不見怪了。
“說(券商研究所)是‘合謀者’,可能并不是那么準確!敝型蹲C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表示:“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不扎實的報告確實起到了‘合謀利益’的效果。但在實際操作中,券商研究所也基本不會主觀上要為造假的公司提供協助或便利,導致新股報告流于形式的原因很多,與整個行業的大環境有關。研究所并不是單獨存在,它在有些時候也要顧及投行部門,也得關注自己與上市公司之間的關系。如果說是‘合謀者’,那么這個‘合謀者’多少也是有點不由自主的”。
務虛:不盡職的調研
除了一些客觀原因外,導致新股報告“務虛”而不“務實”的更關鍵原因則在于不盡職的調研,有的新股報告甚至研究員并未做過實地調研。
仍以勝景山河為例,盡管出具新股研究報告的券商研究所有多家,但在逐一閱讀后會發現,除了表述方式和用詞的不同外,這些報告的結構模式和內容都驚人的相似——第一部分公司歷史沿革和股權結構;第二部分公司技術優勢和市場占有率;第三部分黃酒細分市場前景廣闊;第四部分募投項目前景良好。
這些研究報告盡管羅列了諸多的數據,繪制了復雜的圖表,估值模型也無懈可擊,但致命的缺陷卻是缺乏盡職的現場調研,其所采用的資料和數據,基本都源自公司自己披露的招股書和提供的數據,這使得新股研究報告看起來更像是廣告而非報告。也正是因為缺乏最基礎的盡職現場調研,導致勝景山河造假問題第一次被外界所知是通過媒體而不是研究員。